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

Fedora 12以root用戶登錄的方法

首先以用戶賬號進入終端,允許root賬號登陸:
  $ su
  $ vi /etc/pam.d/gdm
  刪除其中的一行auth required pam_succeed_if.souser != root quiet
  :wq保存並退出。
  $ vi /etc/pam.d/gdm-passwaord
  刪除其中的一行auth required pam_succeed_if.souser != root quiet
  :wq保存並退出。
  這樣就可以使用root進行GUI登陸了。
  還可以修改/etc/gdm/custom.conf文件,增加下面幾行,啟用root自動登陸
  [daemon]
  AutomaticLoginEnable=true
  AutomaticLogin=user_name
  Fedora 12的網絡服務不能自動啟動,同樣需要修改
  chkconfig --level 35 network on
  如果使用GUI界面去修改網絡配置,貌似那個修改程序有BUG,子網掩碼改完了再打開就變成了192.168.1.1
  同樣,可以在文件中直接修改。
  文件位置: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th0

MII, GMII, RGMII

基本上,這三個的作用是一樣的
同樣都是連結MAC層和PHY層的介面區別在於編碼、速度、使用的腳位數、I/O clock的頻率不同。

MII:這是IEEE 802.3u制定出來,應用在Fast Ethernet上,連
接Data link layer中的MAC層和Physical Layer中的PHY層的溝通介面。全名為(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)。
(這樣的說法有點瑕庛,因為Data link layer有分為MAC層和LLC層,但Physical Layer沒有分其它的層別,統稱為PHY層)

MII使用8B/10B之編碼。所以運作在125Mbps時,可以傳送包含檔頭的100Mbps的資料。
(想成有八條水管,同時有125Mbps的資料流進來,通過了一個闡道,要流到十條水管裡去,這十條水管的平均流速就是125Mbps*8/10=100Mbps。)

IC對PHY做讀寫的時候用一組訊號:MDC(Management Data Control)與MDIO(Management Data Input/Output)。
輸出和輸入各有四個bit的匯流排: Tx[0:3]、Rx[0:3](輸出是指IC到PHY、輸入是指PHY到IC)

MII對於Data Sampling reference用的兩組clock,頻率為25MHz
這兩個訊號為Tx_CLK和Rx_CLK。(Ethernet頻率為2.5MHz)

通知對方準備輸入資料的輸出和輸入的啟動訊號為:Tx_EN、Rx_EN
輸出、輸入訊號的錯誤通知訊號為:Tx_ER、Rx_ER
得到有效輸入資料的通知訊號為:RX_DV
網路上出現擁塞的Colision訊號為:Col作為carrier回覆用的訊號為:CRS(請參考CSMA/CD)
MII實作的電路電壓可用+5V或是+3.3V

GMII: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,可支授到1Gbps,不同於MII,輸出和輸入各有8bit
Tx:GTXCLK、TxCLK、TxD[0:7]、TxEN、TxER
Rx:RxCLK、RxD[0:7]、RxDV、RxER、COL、CRS、MDC、MDIO

RGMII: Reduced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,顧名思義就是GMII的縮小版(因為減少了PIN腳位數)
和GMII一樣可以支援10/1O0/1000Mbps,只有定義12個訊號,比GMII還少一半:RxC、RxD[0:3]、Rx_CTL、TxC、TxD[0:3]、Tx_CTL

IC控制訊號一樣是透過MDC、MDIO

How to use simple speedtest in RaspberryPi CLI

  pi@ChunchaiRPI2:/tmp $  wget -O speedtest-cli 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sivel/speedtest-cli/master/speedtest.py --2023-06-26 10:4...